在方志敏战斗的地方见证可爱的中国
2020-09-11 16:41:18
  • 0
  • 0
  • 0
  • 0

在方志敏战斗的地方见证可爱的中国

 在方志敏战斗的地方见证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烈士


少年时曾读方志敏的文章《可爱的中国》,印象已渐渐模糊,却不料,一次诗歌活动激活了它。

9月4日至6日,中国《诗刊》社“走向小康与驻村诗人”座谈会在江西横峰县举行,我因创作扶贫题材的组诗《陈家湾纪事》而受到邀请,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才知道这里正是方志敏当年为理想而战斗过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立即在我眼前神圣起来。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愿景: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

方志敏和他的同志们为了实现这一愿景而献出了生命,那么,他所期盼的那份美好是否完全实现了呢?

不可否认,3年前,中国大地上尚有千多万人没有脱贫,于是,执政党为了奋斗的初心,为了告慰那些为理想而牺牲的千千万万先烈,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脱贫攻坚工程。

江西横峰县是个只有22万人的小县,自2015年起启动了“秀美乡村建设”活动,不仅仅重视经济上的改变,更重视百姓精神面貌的改变,县委书记饶清华是个拥有诗人情怀的干部,他认为把诗带进中国的乡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百姓的生活需要诗,美丽乡村也需要诗。方志敏描绘的理想社会是具有诗意的,因此,横峰大地也应该具有诗意,他们与《诗刊》社启动了驻村诗人计划,首批四个诗人受聘,这在中国实属创举。

这次座谈会上,诗人们纷纷发表了扶贫与诗歌创作的见解,现摘要如下:

 李少君(《诗刊》社主编):

脱贫攻坚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业,因此,记录这一伟大工程及其实现过程中的情感、事迹和具体细节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题材。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希望把横峰这样走向小康振兴乡村文化的经验传向全国,动员广大诗人书写新时代、新农村、新面貌,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望全面小康社会美好愿景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精神,呈现新时代乡村的真实面貌。

芦苇岸(驻村诗人,嘉兴日报吴越出版社总编辑):

受这次活动的触动,自己忽然有了打破局限、打开视野的豁然开朗,将使自己重新站在”大我”的高度,探索艺术性与深刻性在现实题材中的种种可能。

灯灯(驻村诗人):

希望在不久后驻村的时间里,自己能用诗意的光芒,行走在故乡的山河之间、村落之间、老乡之间,能离家乡近一些,再近一些。

曹国英(驻村诗人):

诗人驻村是诗人的回归,是走向诗歌的原生地,还原诗歌的劳动本质,是培根固本,增强诗歌品质。

谢宜兴(福建作协主席团成员):

诗歌之于现实,不是照相,不是临摹,不是浮光掠影,需要深入现实剖析现实,又需要从现实中抽身而出保持距离进行返观,避免“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要透过纷繁的表象,表达诗人深刻的认识、理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见地。

林莉(江西作协副主席):

诗人要守好文学初心,沉下身子,汇入一山一水,人民生活、自然万物中去,汇入到它们的生存、命运中去。“回望”“挖掘”“反思”“畅想”我们生存的这片热土上日新月异的新图景。从而增强脚力、脑力、笔力、眼力,塑造出新时代乡村人物,抒写好新时代的创业史。

周碧华(湖南常德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中国的脱贫攻坚工程必将载入人类史册;诗人扶贫应重在扶智与志,融入真情,把贫困户当自己的衣食父母,怀着对大地般感恩的心情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诗人应拥抱时代,在脱贫攻坚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不能缺位,人类历史上这一壮举,理应有优秀的诗作歌之咏之。

在方志敏战斗的地方见证可爱的中国

李欣蔓(四川《巴州文化》副主编):

乡村题材诗歌创作需要诗人的视域宽度、认知高度和思考深度,需要诗人有能力参与到宏阔的历史进程中,以诗歌的方式描绘出富有价值的建设性图景。

罗国雄(四川乐山市文联主席):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能否完成对时代本质的深刻表达,是我们面临的新考验。乡村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色彩斑斓,这样充满活力!

吴素贞(江西抚州市作协副主席):

作为一个诗人,自己能更敏锐地捕捉和发现,然后用诗歌去表达,就比其他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多了一份文字的力量。作为一个诗人,书写这个时代,讴歌这个时代的大事件也应该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田君(河南信阳市文学院院长):

脱贫攻坚和奔小康这两个时代主题都与乡土生活和乡土工作有关,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党和人民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去歌颂光明、鼓舞希望,记录和书写冗繁生活场景中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温暖、吉光和亮色。

渭波(江西上饶市作协副主席):

诗歌创作与脱贫攻坚工作之间的关系,就是在不断地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创作通俗易懂的诗歌,使之言浅意深,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会得到一份精神食粮。

凌翼(北京市作协签约作家):

诗人走进新时代,走进脱贫攻坚的时代大背景,与时代同步,为人民创作,是最接地气的一种方法。驻村诗人这一贴近现实的姿态,仍要继续发扬,并形成一种模式,可复制,可推广,让诗人真正走进现实,为中国诗歌和乡村的发展,创造出盛世活力。

毛江凡(江西南昌市诗协副会长):

在脱贫攻坚奔小康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只要用心去发现,就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诗歌的富矿就藏在扶贫一线。

白海(诗人,江西新余市某局负责人):

是诗歌让自己从乡村走向城市,现在自己能根据自己的职业既能够参与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去,也能在工作中进行新的创作。对自己来说,是欣喜的,这个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回馈诗歌、感恩诗歌,为诗歌做出一份自己的回报。


 筱凡(江西上饶市驻村诗人):

无论是扶贫还是诗歌写作,都应该是真诚的。真诚是写作的一种态度也是生活的一种态度,只有真情实意的书写才有力量,只有真情实感地去创作,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感染力与生命力。

傅菲(江西上饶日报编辑,散文作家):

横峰的乡村变化呈现出的是一种高品质的变化,而为了实现这一高品质的变化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体现出的一些理念和特殊的素材,在文学创作中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徐琳婕(诗人,江西景德镇小学老师):

在与乡村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父辈不仅存在贫穷的一面,更存在需要精神扶助的一面,希望诗歌能给他们的生活一抹亮色,让他们燃起希望之火。

 在方志敏战斗的地方见证可爱的中国

诗人们在方志敏建设的列宁公园里朗诵《可爱的中国》

座谈会结束后,诗人们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遥想当年,一群富家子弟带领穷苦人为理想社会而奋斗,红旗漫卷,梭标如林,血流成河,横峰县当时只有6万人,就有2万多人参加革命,5000多人献身……方志敏是一个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者,根据地政权不仅有省委、政府、军区,还开办有工厂、学校、银行,发行有股票,成立了红军最早的军乐团,而且还建有红色政权第一座公园——列宁公园,公园里有游泳池、凉亭、荷池等。可以想像,方志敏实际上有诗人的气质,他希望通过革命,让《可爱的中国》里的图景一一实现。

虽然他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天,但可以告慰他的是,他曾经流血的这片土地,已成为“秀美乡村”“江西样板”,660个秀美乡村之间全是柏油公路连接,路两旁是黄色的格桑花,白墙黛瓦的农舍倚青山,临小溪,让诗人们涌起创作的冲动,真个是“明媚的花园代替了暗淡的荒地!

 

 

(鸣谢南子提供图片)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