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华:古代杞人若活到现在是否会忧死?
2018-09-14 08:37:50
  • 0
  • 2
  • 0
  • 0

古代杞人若活到现在是否会忧死?

周碧华:古代杞人若活到现在是否会忧死?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一直是个贬义,我却认为,古时那个“杞人”实属难得,他至少在思考问题。



我不是“杞人”,只是一介书生,许多问题用不着我去思考,但有许多问题要闯进我的脑海,让我不得不去思考——



有几家单位还保存有30年前的资料?



一家单位(含企业,下同)只要存在,它存在的过程便是一段历史,即使中途变更名称或被裁撤、破产,它应该留下它的历史痕迹。这个历史痕迹便是由许多资料(包括影音等)来体现。历史资料能让人们知道过往,明确未来。可以说,一家单位没有了自己的历史资料,便是残缺不全的肢体。中国人很容易用“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等词语来搪塞,以致于对这一问题的存在从来是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也就从没有人去追究本来的过失。

这几十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新中国成立各单位原本建立起的档案都当废纸卖了,不信你现在去一些单位查30年前的档案资料,估计会让你失望,有的单位10几年前的档案资料都没有了,除了少部分必须移交上级管理的档案资料外。有人会辩解说,那些资料若保存下来,每家单位都没有空间可用了。但实现电脑办公也有10几年了吧,有几家单位完全实现了电子归档?



我收藏有一本书,名《东鞑纪行》,是日本间谍间宫林藏所著,这本书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日本人为侵略中国早在200年前就在做准备,他们首先要从中国东北入手,所以,这本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中国东北的情况,每个屯子的进出口都标得清清楚楚,屯里主事的人有什么喜好等等。这让人想起日本侵华期间,他们的军用地图为何比中国人自己绘的地图还要详细准确!所以,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从档案资料情报上就可看出高低输赢了。



现在,许多单位几十年前的档案没有了,也许日本人那里有,你信不?

 

年轻的公务员们是否有激情地工作着?



一个现代国家要健康发展,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廉洁的公务员队伍高效地工作着,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近年来,中国为改良公务员队伍,出台了许多措施,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应该得到了提升。



但据我观察,年轻人考公务员,大部分并非是一种自觉的职业规划,而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或遵父母之命,也就是说,这部分公务员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或很难看到一个清晰的人生走向,那么,他们的工作激情从何而来?创造性的工作还有多大可能?从人的正常心理分析,能按部就班把规定的动作做好就很不错了,何必还去创造性工作?创造性工作是有风险的,谁愿为其担责?他们要升职,正常的途径能否得到保证?



更严重的是,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进入公务员队伍,还有很长一段心理调适期。在校期间,有些老师已把官员描绘得腐败透顶,把地方政府描绘得一团漆黑,而他们当了公务员,却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与这样的上级朝夕相处,心理上那个坎是很难一下跨过的,因此表面上毕恭毕敬,内心深处同时有一个声音在质疑。如果他所看到的所接触的与大学老师所说的相印证了,那么,他内心的痛苦与失望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不辞职,而是长期呆在公务员行列里,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如果这样的人形成了一个群体,后果是否堪忧?



特别是全国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双休日里公务员加班加点而无任何劳动报酬的情况,这代青年人接受的教育十分看重个人价值,“我劳动我应得”的观念深入骨髓,劳动了而且劳动得越多有可能出错的机会更多却又无分文劳动所得,他们难道不反感?



如果连反感都看不到的话,只能说这一代年轻的公务员正成为“忍者”。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