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华:医院观察记
2021-02-17 16:28:19
  • 0
  • 0
  • 0
  • 0

医院观察记

 

前言这可能是中国最全医院观察手记,没经历过的人,是没有切身体会的。

 周碧华:医院观察记


医院

 

这个地方谁都不愿去又不得不去

自己不去

可能亲友去了便不得不去

交通发达了

袋子里有几个钱了

打个喷嚏马上就诊

在菜市场为一毛钱争吵的人

在这里不再计较

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气味

让人变得乖乖的

来这里还吵吵闹闹的人

一定病得不轻

你是来求医的

哪有牛的资本

甲级医院如同热闹的超市

电梯的传送带上让你疑心置身于

春运的火车站

法律没有规定小病不进甲级医院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于是优质医疗资源往往耗费在小病上

大病小病都拥挤在一起

我敢断言如果北京的协和医院扩充十倍

全国人民都会涌向那里

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县乡的某些医院便门可罗雀

许多省都有年营业额上百亿的医院

进红火的医院实习都难

医院修建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豪华

中国人均寿命也越来越高

无疑这是医疗水平提高了

我曾参观烟台两家年产值上千亿的药企

比生产食品还快的高科技机器上

源源不断的药品流向了无数医院和药店

又流向了无数人的身体里

提高的人均寿命原来是由药品支撑的

这样的寿命究竟有多高的生命价值?

春节里好多店铺关门歇业

只有医院不打烊

 

医生

 

拯救生命和维护他人健康的人

无疑是最值得崇敬的人

他们每天被不好的信息和忧虑的面孔

包围

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一个职业医生

心理应该十分强大吧

每当看到他们疲惫的神色

我总是毕恭毕敬

决不奢求会还我以和颜悦色

他们不是圣人

面对不断涌来的病的气息还能

如沐春风?

特别是那些拿手术刀的医生

一台手术长达数个小时

那是需要消耗元气的

有人说一个人一生中必须有一个医生朋友

可医生有限

医生能交多少朋友?

我的医生朋友告诉我患感冒别打吊瓶

吃两元一瓶的“重感灵”就行

如果都这样做

医院不减少收成?

还有个医生朋友给我写打油诗安慰

病由心生

琢磨他的话充满玄机

但无论怎样身体持续不舒服就得求医

遇到有爱心技术又好的医生得靠机遇

我遇到一个医生不等我说完他就“诊断”

去看另一个科!

电脑上刷地就出了一页纸:

“经触摸胃部无疼痛感”

我说你根本就没接触我的身体呀?

他说要上厕所了

我只能自认倒霉丢了24元挂号费

 

 

 

护士

 

护士越来越漂亮了

传统观念认为漂亮女子一般不愿做脏活累活

但她们就是干的脏活累活

因此她们是很圣洁的天使

年纪轻轻在家都没有伺候过父母

却要把患者当亲人

这得有真正的南丁格尔精神

口罩之上

眼睛都漂亮

但眼神有温暖有冷漠

护理技术从打针就可判断出高下

见习护士——护士——护师——护士长

熬到屁股都大了

也就成了护理专家

护理专家一句贴心的话

就胜过一副好药

所以我认为护理是治疗环节重要一环

提高护理人员待遇是必须的

即使主治医生技术再高

她换药打针若不到位也是枉然

一家著名的医院

若是有许多护理专家广为人知

那便是真正的著名

 

 

 

专家

 

每家医院都会聘请退休医生坐诊

他们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医院

赢得声誉

坐在那里就是医院的招牌

挂号费是门诊医生的两至三倍

知识在医院最能体现价值

专家门诊那里相对患者较少

留给患者的时间相对较多

候诊时我凝视墙上他们的照片浮想联翩

当年我完全可以报考湖南医学院

只因嫌五年制太长而放弃

那时想早一年毕业拿工资回报父母

40年后才发现学医才能真正完成心愿

掌握几手码字的工夫算得了什么!

那时若是学医

现在悬壶济世至少不会遇到求医的困惑

有个专家叫我去心理试验室

试验室的医师见我像个有文化的人

让我在电脑上做几百道自测题

她在一边玩手机

许多自测题模棱两可

汉语言能力不强的人绝对会查出问题

“你对异性还有兴趣吗?”

我不知要答“是”还是“否”

电脑给出了结论:轻度抑郁症

我笑了,我若患了此病

地球人肯定都疯了

我患有忧郁症倒是有可能

这世界让我忧郁的事俯拾皆是

 

 

挂号

 

现在好了

手机上就可以预约挂号

再也不用大清早就去排队

医院大厅里也有几十台挂号的机器

身份证或医保卡就行

年龄稍长的人不会操作没关系

导诊的护士会热心服务

平时缴任何费都没有如此迫切

带二维码的小纸条是你的通行证

看普通门诊还是专家门诊

你的钱说了算

身上有些病痛究竟属于哪一类

许多患者不一定弄得清

导诊的护士会提出建议

看来这需要极高的业务素养

护士不可能是全科医生

重复诊断便不可避免

可不可以设计一台导诊机器人

求医者输入主要症状

机器人便从贮存的海量信息中迅速判断

TA应该比导诊护士厉害得多

 

 

 

就诊

 

挂号了再去你选择的地方

那里还有分诊台

再用身份证在机器上取出就诊号

然后就盯着屏幕上

谁谁谁到几诊室一目了然

再不用像以前那样将病历本夹在一根铁丝上

焦急的人们挪来挪去似乎那铁夹在玩名堂

若是谁走了后门插队了

走廊里骂声就响成一片

现在科技让人变得文明了

但有些患者依然焦急

因为必须在上午完成几项检查

好不容易等到甲科室在叫号

乙科室的号又作废了

楼上楼下跑得人发昏

乡下来的人做不完检查得在城里过一夜

既然中国的快递分拣术那么发达

医院是否可以引进该项技术

屏幕上可以显示一个患者几项检查的

优选时间

这样医院和患者都提高了效率

当然这得一笔不小的投入

 

 

检查

 

患者实在太多

谁都想快点见到医生

但医生给你的时间就三五分钟

你还得有准确的表述能力

去拍个片吧

去照个CT

来个核磁共振吧

仪器都是进口的

性能勿庸置疑

掌管仪器的医生根据提示写出建议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都充满了自我保护意识

门诊医生再根据仪器诊断开出药方

门诊医生——仪器(医生)——药品

若有一天这个链条达到最优配置

那天下的患者都是幸福的

 

 

 

住院

 

确定需要住院的人

门诊医生开个单子

再到护士站办理入住手续

甲级医院的床位有些紧张

有的需在走廊上住几晚

当然有的病房可能有空床

但不一定属于你的管床医生管的床位

看到空床你依然还在走廊上

若有关系一定可以调节

走廊上毕竟嘈杂难以入睡

呼叫服务的显示屏在走廊上彻夜叫唤

可否让值班护士手上戴个振动式提示器?

这点小科技还是可以达到的

24小时热水24小时空调

甲级医院的条件还是挺好

患者从走廊入住到病房后

似乎才看到被救治的希望

   

 

 

手术

 

据说以前要给拿刀的医生送红包

一个开心一个放心

不知现在是否还这样

我总认为送红包对医生是一种侮辱

难道送了红包他就能给你多划一刀或少划一刀?

彼此尊重才有最好的疗效

手术前有个准备过程

家属必须签字

律师精心推敲的语句实为免责

但其实真能免责么

只不过是一种心理慰藉

患者麻醉之后

家属便是焦急的等待

有的手术长达七八小时十来个小时

那种等待真是一种煎熬

手术过程虽然不能直播

但可以想像主刀的医生是多么辛苦!

手术之后

多少患者免除了后顾之忧

或者从死亡线上归来

敬菩萨还不如敬拯救你的人

 

 

样本

 

手术之后

患者的某个部分从身体上切下

会有语音提示家属在特定的地方等候

法治时代

医院方得让你相信

器官没有多切也没有少切更不会切错

血淋淋的器官呈现在家属面前

医生司空见惯

像摆弄一个小物件

但家属的心情特别复杂

医生讲解着为何切下的原因

这是职业要求

而且告知你

切下的器官

患者及患者家属没有拥有权

只能存放于医院

或由医院统一处理

因为警方有要求

万一有某位患者截肢了

家属随意将断肢丢弃在野外

会有人报案把警方忙坏

 

 

 

查房

 

主治医生的患者分布于不同的床位

不同的主治医生分管着不同的床位

你千万别看见只要是医生就问询

各负其责特别分明

专业术语叫“管床医生”

每天早上八点后是查房的时间

主治医生像皇帝光临

助手和见习实习者前呼后拥

他说的每一句话

助手和见习实习者记录个不停

就像记录一句句圣旨

没有哪个职业能对权威膜拜到这种程度

其实医生只要医术好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只是主治医生不能只听患者或家属陈述

护士应是一个重要的叙述者

 

 

陪护

 

亲人住院了

自然是亲人来陪护

患病的人是弱者

亲人在侧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有的老人住院后

子子孙孙一大帮轮流陪护

这时才体会到当年认为“没出息”的孩子

恰恰此时在身边尽孝

当年骄傲地把孩子培养到远方去了的老人

此时只能从视频中获得问候

陪护动过手术的病人是个体力活

有人轮班还能喘口气

24小时陪护真叫身心俱疲

医院有小床租10元一晚

陪护在亲人身边

患病的亲人心里才踏实

每有“风吹草动”

陪护的人闻声而起

有的患者需要住上几个月

陪护的人就将烹饪工具搬到了医院里

既省钱又能做符合患者的口味

悉心呵护是一味补药

若是检验亲情友情爱情的成色

去医院当几天陪护便一清二楚

 

 

 

 

病友

 

这世界真有些奇怪

社会上总流行不与陌生人说话

可到了病房里

陌生人有说不完的话

彼此探听病情

彼此关心治疗进程

彼此交流心得体会

彼此加油鼓劲

张三缺了什么生活用品

李四就立即伸出援手

有谁要出院了

竟然有依依惜别之情

仿佛大家多呆几天才好

据说糖尿病患者还成立有协会

原来古人早准备了成语:

同病相怜

患难与共……

 

 

 

保安

 

大型医院里有许多保安

住院大楼每层都有

他们尽职尽责很辛苦

我就见到一个保安拒绝一个官员探视

“我管他什么局长不局长”

一时令我肃然起敬

但我看到有人递给他一包槟榔

他就笑吟吟地开了门

我去某科室就诊时

一个保安带着亲友插了队

他扔给医生一包烟

我没见医生责怪他坏了秩序

保安笑嘻嘻地将我推出门时

我拍了拍他肩膀:兄弟你牛

他得意地笑了

这天他在亲友面前挣足了面子

 

 

 

护工

 

不是所有的人都儿孙绕膝

不是所有的陪护都充满了精力

护工就这样产生了

几百元一天替人尽孝尽力

想想也不容易

但毕竟是按劳取酬

代替不了亲情陪护

特别是现在的护工大都是6070

自身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娱乐时代成长的一代人

将来谁会当护工?

最有可能的是投入大量智能机器人

优质服务且不知疲倦

呜呼!我们向未来一路狂奔

最终失去了农耕文明的温馨

 

 

探视

 

生病住了院

有亲戚探视在情理之中

有朋友探视证明在社会上混得还行

单位集体探视说明单位有人情味

医院附近的鲜花店生意永远火爆

甚至有段时间鲜花还可以回收

不过许多探视很讲实际

塞个红包表示守望相助

一句两句安慰的话语

都让患者心存感激

从去年到今年因了新冠疫情

各地医院对探视有了限制

彼此都能理解

手机视频算作远程探视

 

 

出院

 

实行医保之前

病人都急着出院

唯恐医院从自己口袋里多掏钱

如今有些诡异

有的病人并不急着出院

着急的是医院

每张病床就是机床

提高病床的使用率就是提高产值

当然充分的理由是有更多的患者在等候

所以有的患者手术三天就被要求出院

在家静养吧!

护理的过程大大缩短

出院时所有名目早已算清

只需去结账处结算

国家承担了其中一部分

尽管不同职业不同地域报销额不同

中国人都知道惜福感恩或认命

 

 

药品

 

是药三分毒

以毒攻毒

五花八门的药物

价格已渐渐透明

但有些药别指望可以网购

取药的窗口

智能分拣器刷刷地将药送到面前

有的人药多得都抱不下

只好扫个二维码买几只口袋装

我一直不明白的是

每个人体质不一样

同样的药品为何服用量相同

如各地产的“消炎利胆片”

为何都是每次吃六粒而不是五粒?

一个患者也许同时治疗几种病

医生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开药没有错

但是否考虑到与其他病情的药相克?

伦理与效益

永远是个纠结的命题

 

 

商店

 

医院开设有商店

十分便民

商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需求很旺

生意不愁

谁有资格在医院开商店

脚指头都想得清楚

这年头谁发财都别眼红

只要服务质量好就行

有些商品应该拆分了销售

用不完实在是一种浪费

多替患者着想

赚的钱心里才踏实

 

 

食堂

 

医院的食堂

人气很旺

品种齐全

价格也不贵

陪护的人若累了

也可三两人点个火锅喝点小酒

我注意到这家医院的食堂有三处摊位

看来有总承包还有分承包

摆平关系真不容易

毕竟医院的食堂不担心亏损

但食谱应有医院特色

营养专家介入才算管理到了位

 

 

 

急诊

 

人们习惯了120救护车的鸣笛声

风驰电掣

生命存亡就在一瞬

从事急诊工作的人就是生命的守护神

但若在夜晚去急诊似乎有些悬

专家型医生似乎不参与值夜

我遇到的全是些手忙脚乱的人

幸亏我用强大的心理暗示调匀了呼吸

花了千多元只当买了次教训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