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常德:心灵对话与审美生活
2020-05-15 15:47:01
  • 0
  • 0
  • 1
  • 0


 

 

诗意常德:心灵对话与审美生活
           ——诗人节前访本土诗人周碧华先生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写意诗章: " 充满劳绩,然而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描绘了人们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 " 诗意地栖居 " 的至上境界。在我们常德,从碧波荡漾的柳叶湖,到腑瞰江涛的常德诗墙,映入眼帘的是满城的绿色,跳动的诗意。带着关于 " 诗意常德 " 的诸多疑问,记者走进了常德本土诗人周碧华先生的办公室。
   
    [
人物小传 ] 周碧华,男,本土诗人、作家、记者,已出版诗集《涉江之舟》、《逝去的雪》,散文集《春天是件瓷器》,通讯集《踏遍青山》。诗《忧伤的洞庭》是常德唯一选入中国年度诗选的诗作,《鸟儿》选入《中国新诗人代表作选》,该书收录自胡适郭沫若以来全国 361 位新诗诗人,为常德唯一一人,被网络列为二十年来 " 中国实力诗人湖南方阵 " ,现主编《朔方 · 散文时代》。
   
   
记者:周先生,您好!您是常德本土诗人,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您的作品就见诸于国内许多诗歌刊物,还在全国权威性诗歌大赛中曾获过一等奖,特别是您的作品《祥林嫂》曾获全球首届华人作家创作大赛大陆区诗歌奖。作为一个诗人,关于 " 诗意常德 " ,您觉得它的意义何在呢?


   
周碧华:建设"诗意常德",一方面可以提高一个城市的品位。现代都市不是纯粹建筑物的堆积,而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特的文化含量。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城市注重对文化的建设,是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因为唯有文化是永恒的。比如说,一根烟囱(形容工业)能矗立百年的很少见,但那些文化精品,则可以流传万古,为后人享之不尽的财富。建设"诗意常德"比建设"文化常德"更高一个层次,"诗意常德"所具备的意义,已超越一般的物质享受和文化享受,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品位。


   
同时,建设诗意常德,对城市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说,一道防洪墙,仅仅是水泥建筑物,但现在将诗、书、画、刻融入其中,它就成为了一件伟大的文化精品。这个建设的过程和传承的过程,是很有诗意的。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激情的跳跃,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因此,让世世代代的常德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诗意的城市里,那么他们的灵魂、思想也将会与众不同。"激情广场大家唱"之所以选择在诗墙公园,选的就是那种诗意。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诗墙公园里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掌声迭起歌声如潮,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青少年,无论是家有经济困难还是家庭不和者,无论是年老孤独还是疾病缠身者,在自娱自乐、平等参与中,他们的烦恼和苦闷,在那种诗墙下的氛围中,得到宣泄和排遣,他们的精神渴求,同样在那里得到满足,那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记者:我们常德是一座有着楚风遗韵的江南城市,当年的刘禹锡正是在白马湖边弃舟上岸,来到昔日的朗州(今常德)出任司马。优美的山水环境和隽永的人文背景,使常德具有了一种天生的书香气息。您认为我们建设"诗意常德"的基础还有哪些?


   
周碧华:建设"诗意常德"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闭门造车、头脑发热,而是因为常德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诗人屈原就在常德播下了诗歌的种子,自他以来的几千年中,中国文化史中的著名诗人,基本上都到过常德。他们行吟常德,给常德这块土地带来了浓郁的诗歌气息和文化气息。让常德引以为荣的是,有两位乡人的诗作被选入了《全唐诗》:一位是澧州诗人李群玉,另一位是安乡人段弘古;更重要的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在常德为官10年,《全唐诗》收录他的796首诗词中,可查实在常德创作的就有200多首,可以想象,当时的一个执政者,他对当时常德诗歌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常德自古以来自然环境优美,崇尚饮酒,文脉不断,笔架城就是个象征。


   
现在的常德不仅拥有着诗墙这样一个伟大的文化载体,而且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像举办诗人节,一方面能把当代诗人吸引到常德,留下宝贵的诗歌墨宝等财富,另一方面能带动本土诗歌创作,是件一举几得的美事。
   
   
记者:城市文化建设本来就不像建一座工厂、生产一件产品那样简单,而"诗意常德"更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工程。您就如何建设"诗意常德"谈谈您的看法好么?


   
周碧华:"诗意常德"的建设,不仅仅是指丰富本土的诗歌创作,它包括所有能使常德在外界产生影响的举措。包括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在内的所有具有创造性的、高尚的、高雅的和别具一格的举措,都是诗意的举措。


   
首先,规划城市应该具有美的意义。试想,当外地人走进常德,发现常德是一个不具备个性的城市,那么常德就是个失败的城市。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应该根据人文特征和审美要求来建设,每个地段的建筑风格应该很讲究,而不是随意的堆砌,更不能见缝插针。如果整体规划具有美的意义,那么市民也就生活在诗意城市。比如柳叶湖边的柳树并不足为奇,桃花源里栽桃树也不足为奇。但柳叶湖的开发者准备建一座折柳亭,旁边栽几亩柳树,让游人去折枝,这样就把柳树的文化内涵延伸了,因为古代有"折柳送别"


   
其次,建设"诗意常德"还要靠一种文化力量来影响,因为举办"诗人节"仅仅只有诗墙为载体远远不够,或者参加者大都是外地诗人更是一件尴尬的事情,所以这就需要加强诗歌的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诗歌爱好者,通过他们的努力创作去影响常德。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在我们常德曾经涌现过"湘西北诗群",在当时国内的影响很大,他们出版了国内当时唯一的彩色大报《诗歌导报》,谢冕、李元洛、吕进等诗歌评论家同时撰文给予该刊物很高评价。


   
另外,引导城市居民诗意的生活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很多,如读一部戏剧是诗意,看一部精彩的电影是诗意;几个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对话是诗意,给几盆花日复一日地浇水是诗意,微笑面对每一个人也是诗意……


   
记者:对您进行采访也是诗意……


   
周碧华:(笑声……


(李寒露采写   原载2006年5月常德日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