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华:盼归是种什么滋味?
2018-02-05 08:13:55
  • 0
  • 0
  • 1
  • 0

盼归是种什么滋味?

 周碧华:盼归是种什么滋味?


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大的人口流动开始了,中国大地上,无数的人行进在还乡的路上,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回去。

回去,回到那斩不断根的地方。

其实,有许多人在异乡已有了家,有许多人的家已比要归去的那个家豪华,但依然要踏上还家的路,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下,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

回家,就是回到父母的身边。

历来的笔墨,大多描绘身在异乡的人盼归的滋味,以及在旅途中的种种艰辛。鲜有人将笔触伸向父母盼归的内心,因为中国的父母具有巨大的隐忍的力量,他们不轻易表达,他们只是默默承受。

因此,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是无法体会父母盼儿归的心情的。

我读大学或是在外地工作,每到春节前回家,总是在家乡的河堤上,看到对岸河滩上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父亲立于寒风中等待自己的儿子归来。那时没有通讯设备,只能通过书信告知,交通又不便,因此是不能准确地如约抵达的,那么,父亲一连几天都得在寒冷的渡口翘首以盼。那时我少不更事,还总是埋怨父亲不该那么傻傻地等,我又不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而只有自己当了父亲,只有自己在盼望远方归来的孩子,才能体会当年父亲盼我还家的心情。

是的,我也像天下父母一样,在机场、车站、港口或村口,迎接自己的孩子归来。

第一次在机场“国内抵达”区看到黑压压的人群,看到如我这般年纪或更大年纪的人挤在栏杆外,头不停地向里张望,我突然就有了苍老的感觉,甚至有些伤感。

抚育孩子时,谁都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等真正长大了,他们就像鸟一样飞走了,世界很大,拦也拦不住。

同事小孟的女儿18岁了,要父亲给她洗头发。小孟说,这么长的头发,还是去店子里洗吧。他的女儿说,爸呀,你要珍惜给我洗头发的机会哩!

多么懂事的女儿,多么暖心的话呀。是的,18岁,一般就要高考了,考上大学的孩子,就意味着与父母分别的开始。谁也没有去计算一下,当孩子考上大学,又工作在外地,自此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会有多少?

每次在机场接孩子,我总是遇到熟人或朋友,他们如我一样,都是迎接自己孩子的归来。话题当然是自己孩子的生存现状,最后都是一样的话:只要他们觉得好就行。

父母们虽然显得豁达,但谁都清楚,在大城市打拼并非那么轻松。我深信,像我这样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谁不希望孩子就在身边呢?或在一定的距离之内呢?但中国的父母大都认准了一个理,只要孩子自己觉得好就行,就支持他们选择远方,即使自己忍受老年孤寂也在所不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远离父母,因为中小城市或乡村无法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于是,庞大的城市群在形成,而中小城市或乡村没有兴旺的产业的话,一座座中小城市就会老去,乡村就会老去。

到那个时候,就是一座座中小城市或村庄在盼归,在盼望从大城市里归来的亲人们。只有春节时,中小城市或乡村才陡然年轻许多,而那些超大城市,一下会显得空荡荡的,原来,再繁华,也没有多深的根。

孩子尚在读大学时的父母,盼归的心情又淡一些,似乎知道每年有寒暑假,尚有足够的时间相聚。只有当孩子在远方工作,或在远方成家之后,春节时的盼归才会显得格外心切。因为人生剩下的时光,这样的相聚已能够计算出来有多少次。

一次次相聚,又一次次分别,中国的父母,就这样在牵挂中老去。被牵挂的孩子们在成长,然后他们又牵挂他们的孩子……原来,牵挂也是能繁衍的。

吾写此文,谁能共鸣?那一定是曾经倚门而待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